四川省立足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推出首批研究生旅游线路,以“研学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化专业认知,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线路涵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四大主题,串联省内具有代表性的研学点位,为研究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文化传承主题线路聚焦巴蜀历史文脉,以三星堆博物馆为起点,延伸至金沙遗址、杜甫草堂、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地,研究生可参与考古现场模拟、青铜器纹饰研究、古典文学研讨等活动,深入触摸古蜀文明、唐诗文化及佛教艺术的精髓,该线路特别设置“文物修复工作坊”,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指导,让学生亲手体验陶器拼接、青铜器除锈等实践操作,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路径。
生态保护主题线路以“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串联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九寨沟,研究生将跟随生态监测站工作人员学习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在卧龙,参与大熊猫行为观察记录及繁育研究;在若尔盖,开展湿地碳汇能力调研,结合遥感数据分析生态修复成效,线路还邀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开展“高寒生态保护”专题讲座,强化理论支撑。
科技创新主题线路依托成绵乐科创走廊,覆盖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两弹城(绵阳梓潼)、东方电气集团总部(成都),研究生可参观天府实验室的先进算力中心与量子通信平台,了解前沿科技布局;在两弹城通过实物展陈与档案研习,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及核工业发展史;在东方电气深入大型发电装备制造车间,调研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路径,线路设置“产学研对接会”,推动研究生与科研团队围绕技术转化开展交流。

乡村振兴主题线路选取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眉山丹棱县幸福古村、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作为点位,在战旗村,调研“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参与乡村治理案例研讨;在幸福古村,考察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创产业融合实践;在三河村,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生需分组完成“乡村产业规划”微型课题,成果将反馈至当地政府部门参考。
为保障研学效果,每条线路均配备“双导师”团队:高校相关学科教授负责理论指导,点位资深从业者(如考古研究员、生态保护工程师、乡村规划师)负责实践指导,线路设计注重“调研—研讨—输出”闭环,要求研究生结合专业方向形成研学报告或实践方案,部分优秀成果可纳入地方发展决策参考。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四川省第一批研究生旅游线路是否接受个人报名?
解答:目前线路主要面向省内高校研究生群体,采取“学校统一组织、个人自愿报名”方式,研究生需通过所在院校的研究生院或相关院系报名,由学校汇总信息后与线路组织方对接,个人需符合专业匹配要求(如生态保护线路优先面向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行前培训,确保研学安全与效果。

问题2:线路研学成果是否有认定机制?
解答:是的,研学成果纳入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学生完成线路学习后需提交研学报告(如调研论文、设计方案、实践归纳等),由高校导师与点位导师共同评审,评审通过后,可认定实践学分(具体学分标准由各高校制定),优秀成果有机会推荐至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或学术期刊,部分线路还设置“研学创新奖学金”以激励深度参与。